云天收夏色,木葉動秋聲
當夏日的熾熱漸漸褪去
立秋,這個帶著詩意與希望的節(jié)氣
悄然來臨,如同一首悠揚的樂章
奏響了季節(jié)更迭的序曲
立秋之“立”,建始也;“秋”,揫斂也。古人以圭表測影,當太陽抵達黃經135°,日影恰好走到禹跡圖上的第十三格,于是史官焚香秉筆,在竹簡上寫下“秋,金始肅”。
這份精確,源自《周髀算經》“日影一寸,地差千里”的宏大計算,也藏在河南登封觀星臺那道被歲月磨亮的石槽里。
《禮記·月令》說:“孟秋之月,涼風至,白露降,寒蟬鳴?!倍潭淌?,是華夏農耕文明對自然最溫柔的注腳。甲骨文中,“秋”字為蟋蟀形,蟋蟀入室,便意味著谷物可收;
金文再加“禾”旁,完成從鳴蟲到莊稼的轉譯。于是,立秋不只是節(jié)令,更是先民把“成熟”寫進文字的一次集體抒情。
風從海上長途跋涉而來,途經渤海、黃河、太行,抵達華北平原時已帶三分清爽。此時若立于胡同口,會聽見風穿過槐樹葉的沙沙聲,像有人輕輕翻動一本舊書。
晝夜溫差首次大于10℃,水汽在凌晨凝結成珠?!对娊洝匪^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的“白露”,其實始于立秋。
攝影愛好者愛拍此刻的蛛網:每一根絲線上都綴著微型銀河,一顆露珠便是一顆星。農諺卻提醒:“白露看花秋看稻”,棉田要整枝,稻田要放水,農事比詩更迫切。
寒蟬即暮蟬,學名“蟪蛄”。它們把卵產在枝條里,幼蟲蟄伏地下七年,只為破土高歌一個夏天。立秋第三候,雄蟬開始“哀號”,頻率逐漸降低,直至聲嘶力竭。
古人稱“蟬以美音自鳴,而不知螳螂之在后”,因此把蟬蛻入藥,名“蟬衣”,用以疏散風熱——連死亡也被循環(huán)利用。
立秋過后,大自然仿佛進行了一場盛大的換裝秀。湛藍的天空變得更加高遠澄澈,潔白的云朵如棉絮般輕盈地飄浮著。原本翠綠的樹葉開始微微泛黃,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仿佛是在向夏日作別。
老北京有“立秋燉大肉”之說。舊時四合院,天剛擦黑,砂鍋里的五花肉已咕嘟了三個時辰,湯汁收得凝脂般透亮。主婦把燉肉夾進剛出爐的芝麻燒餅,遞給放學的孩子,那聲“趁熱”,是一年中最熨帖的關懷。
江南“咬秋”吃西瓜,講究“三看”:看紋路,墨綠與翠綠之間要有“閃電紋”;看瓜蒂,要彎如秤鉤;看聲音,手指彈擊需“噗噗”悶響。蘇北人則把西瓜去瓤,填入糯米、紅棗、桂圓,隔水蒸成“西瓜盅”,甜香能飄半條巷子。
安徽歙縣陽產土樓,立秋后一周進入“曬秋季”。紅辣椒鋪成“紅?!?,黃玉米壘成“金山”,綠豆拼出“福”字,南瓜切片排成太陽。無人機俯瞰,整座山谷像打翻的顏料盤。
立秋不是句號,是刪節(jié)號。熱浪仍會持續(xù),蟬聲也還會聒噪,但天地間已悄悄換了韻腳, 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?!?nbsp; 愿你把季節(jié)折疊進書頁,來年翻開,仍是風露蟬聲。
微信號:135editor
新浪微博:@135編輯器
【模板版權聲明】
排版|135編輯器
圖片|135攝影圖(ID:87968)
使用請自行替換
貼紙|135編輯器
文字|來源于135AI寫作,請自行替換